查看原文
其他

被强奸的中国武术

2017-02-10 张害疯 国术馆

国术者 古今同义 国之术 修身之艺也!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文责不负甚至屁责不负的无聊文人、武术投降主义者们


1954年1月17日,爵士何贤为了赈济镜湖医院的灾情,邀请了论战已久的白鹤拳传人陈克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公仪举行了一次比武义演,在港澳两地掀起了轩然大波——民众对于此次比武趋之若鹜,然而仅三分钟这场比赛即因双方都受伤而告结束。
当时《新晚报》的主编眼光敏锐,察觉到民众对武术的热情,于是邀请自己的朋友陈文统写作武侠小说。陈文统以梁羽生为笔名写作了两部武侠小说连载于报端,一时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紧接着梁羽生又请自己的同事查良镛也涉足武侠小说写作,查良镛出手不凡,以金庸为笔名写下了《书剑恩仇录》,待写到《射雕英雄传》时已然名动天下,嗣后梁羽生、金庸和台湾的古龙合称为武侠三大家,继承四十年代还珠楼主、郑证因、王度庐等武侠小说光辉,开创了新武侠小说时代。
这就是新武侠小说时代开山一战的由来。
原本是一场武术的表演秀无意中竟然牵引出一场新武侠小说的热潮,这绝对是参加比武的吴陈二人始料不及的。而世事无常,后世新武侠小说的发展竟然反过来影响了真实世界里的武术,这可能更是所有人都难以预料的。
后来,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那些让人爱恨纠缠的武侠形象,那些中国功夫,从纸上一跃至荧屏上,吸引了更多眼球,甚至打造出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众多功夫巨星,而中国功夫的盛名也由影视、小说等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一波波中国功夫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中国功夫,不说外国人,即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因为一场《少林寺》电影,而离家出走去少林寺学武的少年就连绵不绝。小说、影视里中国功夫的吸引力如此的巨大,令许多人都对其产生了一种盲目的崇拜。


1999年,中国与美国自由搏击比赛开幕,引起了各界关注,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中国最顶端的搏击高手并没令参赛的三流美国选手吃多少亏,后来的“散打王”柳海龙甚至告负。中国武术天下无敌的神话开始遭到质疑。
其后在中国如火如荼的“散打王”、中泰争霸赛、中日争霸赛系列比赛活动,让更多人见识了“中国功夫”高手的“真实”面目,在面对世界上通行的空手道、泰国拳等技击术的时候,中国功夫的神话色彩一层层剥落,令民众的热情一点点降低,终于产生了大规模的质疑浪潮——媒体上一篇篇措辞犀利的文字矛头直指中国武术的实用性,普遍的认为中国武术就是花拳绣腿,根本不足以与世界上其他武术流派相抗争,清一色表现出一副受骗上当的苦大仇深。
而此时中国武术的习练者们则表现出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情,对于媒体上连篇累牍的鄙夷束手无策,偶有一些人奋起反击,其声气也极为低微。中国武术的辉煌正如红楼梦里写的那样“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今天看来,质疑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论述:
一是中国武术压根没有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么神奇;
二是近年来中国功夫(主要是散打)在世界武坛上战绩平平;
三是民间武师战力极差,甚至连官方的散打都不如;
四是中国武术的训练本身缺乏实战因素,先天不足;
五是中华民族本身不尚武,其技术自然也就仅限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甚至连强身健体的功效都达不到。

其余还有些质疑的论断笔者不在一一列举,因为从上述五个方面来看,已经代表了主要的质疑范围。作为一个中国武术的习练者,笔者也认为仅回应这五个方面也就足够了——足够为中国武术正名,足够令世人看到实际的中国武术。
在回应这些质疑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确定一下武术的定义,即武术是什么?武术史学家周伟良博士在其著作《中国武术史》中的定义在笔者看来最为精准——“武术是一种以技击为目的……运动”,说直白点,武术即技击术,核心涵义即为打——打倒别人,保全自己的技术。

确立了武术的定义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如今的质疑声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几乎所有的质疑者第一件攻击武术的武器正是武侠小说、影视作品。有人认为现代的中国是武侠文艺大国,而不是技击大国。这个论断笔者举双手双脚同意,中国现在已经逐渐丢失了真正的武艺,体现出磅礴的文艺气息。丛出不穷的武侠小说、功夫电影占据了人们的眼光和思维,而令人以为武侠小说就是武术秘籍,功夫电影就是功夫纪录。
这是一种可悲的现象。
武术份属技术,一种以技击为目的的实用技术;小说和影视作品却是艺术,一种以夸张为手法的表现艺术。将技术与艺术同论,笔者不知道是否是中国才独有的中国特色。
质疑者喋喋不休的论述武侠小说、功夫电影里的神奇技术在现实中难以见到。这是质疑者最为乐道的第一句话,也是最为愚蠢的一句话。
按图索骥的故事大家都懂得,那找不到千里马,至少还能找到癞蛤蟆。而按照小说、电影这种虚幻的“图”来寻找武术,那是连癞蛤蟆都找不着的。
中国武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搏击技术,她的载体就是我们人体本身,超出人体生理的范围的技术理所当然的不存在。“一跃十丈的轻功”,“一掌击断合抱粗的树木”“指力令酒水随经脉而流出”,这些功夫在武术界若是有人说出来会惹人笑话的,最著名的例子是早在数年前武当掌门放出话来说自己会一阳指和降龙十八掌,当即就遭到全武术界的嘲笑。
( 诚心奉告质疑者,质疑一项技术,最好拿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钻到这门技术中去,才能知道个中真伪。拿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对照实际技术未免可笑至极。)
另一个例子则是时下的:2011年8月3号中青报上登载了方舟子的文章“世上真有点穴术吗”,这个惯爱打假的人物在文章的开头就引用了《神雕侠侣》里一段点穴的文字,然后以此为基,大谈中国武术中点穴的荒谬。方舟子的文笔优劣先且不提,从武侠小说中提出对比类型本身就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因为真实的武术里确确实实有点穴这种技术,而且绝不是金庸小说里的模样。
点穴自明末黄百家(黄宗羲之子)著《内家拳法》时即注明有三十六种穴道,分为软、麻、昏、死等四大类,从其分类上即可以看出,点穴的功效本身就要致人于软、麻、昏、死等状态,压根不是武侠小说里点住了令人一动不动的情况。
作为武术中历来传播甚少的点穴术,是中国武术中的顶端技术,相较于普通人所认为威力巨大的乱拳轰击来说,乱拳快攻如同机枪扫射,打着打不着两说;而点穴技术则是狙击枪和暗杀,技术性极强的一门技艺。
因为要在剧烈的搏击中精准的击打住某一微小部位甚为不易,而这些微小部位的受创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比如人们不怎么重视的人中穴,如果受到重创会令人休克,而太阳穴、肾俞穴、玉枕穴、章门穴这些位置若受到击打,轻则受伤重则致命。技术难度之高和杀伤力之巨,导致其在民间的传播本身就受到限制,因此常常不为平常人所知(其实连武术的真正意义都不为人知,何况是武术中的高端技术)。
这种流传的狭隘程度加上小说影视的推波助澜、夸大其词,致使人们对这门精密的技击技术误解重重。方舟子在文末就不无得意的说“若是击打薄弱部位即为点穴的话,那我也会点穴”,殊不知真实的点穴就是击打薄弱部位,这是中国人在长期的武术史中摸索到人体生理的秘密,从而获得的最致命的技术——用最少的力量获得最大的打击效果。
至于江西字门“五百钱”点穴技术的评价,武术界本身就颇有微词,争议难断,因为作为一项技击技术,力量、速度是必备的条件之一,而现在流传于世的五百钱技术似乎还很少显露这方面的内容。严格意义上讲五百钱并不可以作为点穴术的主流来看待,方舟子提供这个个案和以武侠小说举例一样犯的是同样的猎奇心理。
那么点穴术能否真正在搏击中点中对方的穴道呢?答案是能。

不明白中国武术的人肯定会以为笔者是在吹牛,顶出另一个神话了,可是实际情况是人的出击速度可以达到0.2秒,但人的防守速度通常会加倍,常常需要0.4秒。基于这种生理状况,为攻击者提供了一定的攻击时间,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会体现的正常现象,此其一;而传统中国武术许多时候并不以直接攻击为目标,首要的是控制,没有学过武术的人很难理解控制为什么比打击还重要——人与人之间的打斗有时就像一场战争,控制是种谋略,是种造成我方优势而敌方劣势的手段,武术中有很多控制的策略和方法,比如以擒拿控制其肢体的运动,比如以管腿踩脚控制其脚步的运动,造成其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时候打击的精准度就会大大提高。即便是不控制对手,也有精确打击的可能,就像是军人打移动枪靶一样,也像是拳击手打移动手靶一样,凭借着长期训练出的精确打击打击某一部位并非天方夜谭,此其二。
这些武术格斗的原理本身都质朴无华,建立在直接的杀伤力基础之上,而不懂武术的人却以武侠小说而对比自然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二,中国功夫与世界各国武术的对决中战绩平平
对于质疑者所提出的这个结论,笔者认为还甚为仁慈。不客气的讲如果抛开了规则所限,按照泰拳或日本k1、或者mma的规则来进行搏斗,中国选手的战绩在世界上连平平都算不上,根本就惨不忍睹。
那么我是在承认中国功夫不行吗?不。我是在说中国人不行,如果真说技术层面上的话,那么我会说中国散打技术不行。
说起来很近,就在前年中国有关部门声称要把中国散打更名为中国功夫,从那时起笔者就和朋友们说“从今后不练中国功夫了,只练中国传统武术”,以表示自己的愤懑。官方所持有的话语权严重误导了民众的视线,也伤害了中国武术本就难以为继的传承。
中国散打是一种畸形怪胎,一种靠官方支应生存的特殊产物:从散打起初的发源来说,散打原本带有极为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脱胎于中国北方戳脚、查拳、华拳这些潇洒大方的拳术,也具备着极为广泛的训练方法和应用手段,比如擒拿、摔法、肘法、膝法甚至肩撞和头顶。然而没过多久有司就以“去技击化”“更符合体育精神”为主要原则,借鉴当时国外的格斗体育项目开始了散打的革新,阉割掉了属于中国武术精粹的部分,时人讥笑当时的散打为“拳击加腿”,可惜民众的力量远不如官方的政策,这种自美其名为“远踢近打加抱摔”的不中不外的运动依然在官方的庇护下成为唯一的中国武术格斗运动项目跌跌撞撞的前行,直到散打王时期,中国散打还依然暴露着极其严重的打击力和抗击打能力都欠缺的技术顽疾,显示着技术粗糙的弊端。但所幸中国散打遇到了泰拳。
与泰国拳这个号称“五百年不败”的搏击技术交手后,中国散打很快就从吃亏中学到了经验。在世界各国都已进入到MMA综合格斗技术探索的大潮时候,中国散打像淘到宝一样捡起了泰国拳的洋落。
不可否认啊,泰国拳确实有极其实用的地方,与不中不外的中国散打不一样,泰国拳有着长期的职业氛围,形成了固定的特色。注重肘膝的“八条腿”运动的残酷实用,强悍的击打力和抗击打能力即便在现在流派纷呈、强手如林的世界武坛上也占有至关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泰国拳毕竟是泰国的,你模仿的也不能太直接了吧?
有心的人可以翻看一下现在的“武林风”和“中国散打”,再参照一下前些年的散打王比赛,就可以看出现在中国散打技术里面泰国拳的技术特征有多么浓重。这种散打技术在现在武术界被称之为“泰式散打”,就这依然被官方冠名为中国功夫,作为中国功夫的代言。
这么样一个技术不定型,整体素质偏低的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它的失败又怎么能够代表中国功夫的失败?


第三,民间武术的不堪一击。
当骂声四起的时候,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干嘛?它们在一边陪着中国散打挨公众的骂,一边仍在灶火冷清的状态下惨淡的生活。

很多人说中国武术在民间——这不假;很多人说现在中国民间武术整体格斗能力低下——这很对;很多人说中国传统武术技术不堪一击——这就错了。
从上文说了,官方支持的是“中国功夫”,其实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传统武术就坐上了冷板凳。后来文革十年的大破坏,造成了许多武术流派的大断档。
武术和文学不一样,即便三十年不传播文学,只要文字存在,只要有书籍存在,文学就不会失传,而武术会。这是门技术活,手工味极重的技术活,在报端洋洋洒洒写下一片讨伐文字的衮衮诸公不明白,这门靠身体演练的技术活远远不如影视上表现的那么刚硬,脆弱的像根粉丝,轻轻的就会断了。
缺乏存在的环境,死去一些老人,许多东西就没法轻易复制了。比远一些像“磨剪子抢菜刀”、“捏泥人”、“锔磁”,比近些如中国跤、拳击。这些“手艺”活成形时间要很长,失传的却很快。插点题外话,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建国初期中国的拳击和摔跤水平极为高超,而1958年之后,因为技击性过强,中国武术的技击内容、拳击、中国跤就几乎同时被禁止了。邹市明获得世界冠军后举国欢呼,其实若是当年拳击没被禁止,现在何至于捉襟见肘的只有一个邹市明?
在民间失去生存条件的中国传统武术虽然还余留下众多的内容,但其核心内容——技击——已经奄奄一息。众多的习练者学习传统武术只为了业余爱好,没有专业的条件进行技术的继承,连技击最为基本的身体素质都相当薄弱,自然也就失去了竞争能力。
那些指摘民间武术拳师不行的人谁曾想过,谁供这批人吃饭养家,谁能保证他们专心练习每天七八个小时?没有。
武术是一项技击技术,武术人不能够有足够的条件进行格斗训练其技击水平肯定不行。反观世界各国的格斗技术也是一样的,拳击、空手道、泰国拳等等这些搏击术流派若是只让学者学习空击,打打沙袋,不进行实战训练他们的技击水平也会差之万里。
现今民间的武术家们已成为了先辈的录影机,模糊的记载先辈们流传下的“手艺”;也成为批评者的垃圾桶,勉强的承载着本不属于自己的骂名。


四、中国武术训练机制的质疑
前文说了中国散打、中国民间武术家的尴尬,现在得切入一个最需要说的正题,即中国武术的技术性。这是一个最难讲述也最不可轻视的话题——因为众多矛头直向的直接根源正是中国武术的实用性。
中国武术真的那么实用吗?或者真的那么不实用吗?
笔者一再强调,武术就是技击术,一门技击术是否实用只用看两点:一是杀伤力,一是搏斗技术。
中国武术的杀伤力表现出来的不是外力,不是一拳一脚的单纯攻击,而是人体结构的内在支撑,表现出一种肌肉、呼吸、意识的高度合拍的形态。太极拳师张志俊在中央电视台所做的实验就可以看出端倪:他的击打力和击打速度都不强,甚至比常人弱,然而其击打的作用时间和肌肉同步的状态则极为可观,能够轻易震动人的内脏。可以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参考。
武术的搏击技术则可以举一个更响的例子,随着《叶问》系列电影的热播,咏春拳名声越来越大,然而其实早在叶问出品之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即以咏春拳为必修格斗技术之一了。而香港梁霆博士的咏春拳馆早在全世界开设了有4000多家拳馆,遍布全世界,如果不是技击实力支撑,那是绝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的。相比较起来中国另一个流传最广的拳法太极拳就显得极为尴尬,作为一项在清末打出“无敌”名号的实战拳法在有意无意的阉割下变成了老头老太太的健身工具,虽然传播甚广,却失去了实战的意义。
叶问咏春拳因为长期处在境外因此没有了诸多限制,反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种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极为普遍,很多在国内不行的拳法在国外都发展的很好,不能不让有司和武术界的人士进行反思。


第五,中国缺少尚武精神
这个论断是试从文化底蕴上剥除中国武术的生存土壤,这种观点其实甚为武断,质疑者对中国武术的历史了解的肤浅苍白。

中国在有宋以前,朝野两方都极为重视武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条条大道通长安”靠的不是中国的文化文明,最基本的是因为武功(军事)。众所周知的“投笔从戎”的故事就发生在汉朝。
但是宋朝立国后,赵匡胤及其后继者为了防止晚唐时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分裂的场景重现,大力打压武将,抬高文臣的地位。比如《水浒传》中武知寨神箭花荣就的听命无能的文知寨刘高。宋朝被后世知识分子称为黄金时代,却是武人的败落时代。但是官方军事的衰落,民间的武术却开始由着各种锦标社的发展而蓬勃兴起,比如相扑、朴刀,后世尊为中华第一拳的太祖长拳、枪法正宗的杨家枪都发源于宋朝。
宋之后,短命的元朝对汉人的控制愈加严厉,“十家共用一把菜刀”,但是统治者控制金属兵刃,却激发了棍术的发展,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记载明教义军棒胡起义其实有其原型,棒胡是名用棍棒的武术高手,确实也倡导过反元起义。
到了明清两代,始终郁郁不得志的儒家终于登上了统治思想的宝座。出于统治的考虑,思想禁锢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民间的习武更屡屡被禁,却出现了越禁越传、越传越广的现象。就像是《金瓶梅》、《肉蒲团》这些小说一样,思想禁锢越严厉,反而越出现唱反调的,给予统治者无情的嘲笑。
今人不知历史,封建流毒似的以为中国本来就是文弱,那是统治者灌输的思想,是无聊文人的观点。中国人的原本风尚是“书剑”精神,即文武双全,这才是中国传统的完善人格。
总而论之,中国武术是一种单纯的技击术,用明朝大将戚继光的话说是“杀贼保命的贴骨勾当”,本身具有朴素的性格,不能以现代体育的范畴来粗暴的规划,也不要轻易的冠上传统文化的名义,武术只是格斗,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只是副产品,认为由武入道更是扯淡。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武术尤其是大陆的武术传承受到严重的扭曲和阉割,以至于佛头着粪,光华难现。
目前的质疑团队往往由文责不负甚至屁责不负的文人、武术界里的投降主义者、没有观察能力的民众所组成,这些人普遍都对技击技术缺乏基本的认知,如果说不懂文化是文盲,那么不懂格斗技术的这些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武盲。然而由于习武者的团队普遍表现出文化水平不高的特征,在这场文盲对武盲的论争中,拿刀把子的暂时败给了拿笔杆子的。


武术就像一个朴素的小姑娘被人传言成一个浪荡的娼妓,众人在津津乐道于其床上功夫无敌的时候,全然忘了是自己的意淫和无知强奸了武术的质朴。

文/  张害疯

推荐阅读

挺好的东西,别让胡诌八扯给恶心了!

如今传统武术为什么不能打?!

国术馆

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匠心打造 汉威苗刀

点击“”阅读原文“”或在国术馆订阅号底栏菜单中咨询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